•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四川高校

第二届最美青年教师候选人事迹展播二电材学院青海银难以割舍的雷达情结,始终不变的师生情怀-乐山师范学院新闻文化网

时间:2021年05月05日 信息来源:乐山师范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人物简介:青海银,博士,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川西南空间效应探测与应用”实验室主任,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高层大气物理及雷达探测。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子午工程”建设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乐山市首批优秀高层次人才“嘉州英才”,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优秀实习带队教师等。近五年发表SCI论文7篇(包括SCI一区期刊1篇),其他核心论文2篇;授权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100多万。其主讲的课程每年在学生综合评教中始终排列前一、二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滴滴心血化作学子成才路上的明灯,谆谆教诲勉励塑造国家栋梁。他们就是伟大的人民教师!

——引言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2007年夏天,一位脸上略带稚嫩的少年背着离家的行囊,走进了武汉大学这座知识的殿堂。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少年便立志:我的大学不会碌碌无为的得过且过,我要在这里发光发热。寒来暑往,四季轮转,少年的勤奋刻苦终于收获了成果:大三下学期他获得了保研北京大学的资格。当他拿着保研推荐信找导师赵正予签名时,赵老师问他:为何要去北京大学读研呢?少年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因为北京大学名气大。”赵老师听后,语重心长的对他说:“我们搞科研的,可不能只看名气大,最重要的是需要你自己能够沉下心来做事。”老师的一番话,让懵懂的少年第一次对科研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最后的最后,他没有选择北上,而是继续留在武大实现他的科研梦想。

这位少年便是今天的主人公:青海银。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体味一份科研工作者的初心,感受一份人民教师的热忱。

2010年,青海银以专业第一的名次保研到了武汉大学电离层实验室,师从我国著名的电波传播领域专家赵正予教授,硕博连读。从保研进入实验室开始,他就加入了国家子午工程——武汉MST雷达建设,在湖北咸宁崇阳县的白霓镇油市村的大山里一待就是两年。两年里他用身躯挡在即将被村民捣毁的雷达设备前;用布满血泡的双手组装过576副天线、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了不计其数的困难……青海银说:“那两年真累呀,不过回味起来就只有两个字——值得!”

2012年底,武汉MST雷达顺利通过子午工程项目组验收和国家发改委验收,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电离层实验室,可时间没有给他感慨的空间,一座大山又来到了他的面前——博士生选题。初生牛犊不怕虎,青海银直接接下了MST雷达应用研究的课题。他知道这是一个史无前例,没有前辈涉足的领域;有的只是自己筚路蓝缕、摸索前行:近半年时间里他看遍了国际上关于MST雷达的所有文章,文献综述记录了四个笔记本,但每次用雷达实测数据总是很难得到和别人一样的结果。他开始有些迷茫,甚至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有过彷徨、流过眼泪,但他仍然不想放弃。“我就要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暑假他没有回家,没日没夜的在实验室里做雷达数据分析。从崇阳大山到武大实验室,青海银已经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植入骨髓、溶于血液。三个多月后,他终于从几万次的雷达回波数据中分析出了它们的目标特征。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青海银发表的第一篇博士生论文被直接刊登在了SCI二区top期刊JGR,接着他又发表了三篇SCI,并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武汉大学创新奖学金,开创了实验室的一个新的方向。硕果累累,少年以梦为马,终究不负韶华。

2016年博士毕业后,他婉拒了导师留他在武大任教的橄榄枝,来到了乐山师范学院。青海银说:“其实我同师院的缘分从2012年就开始了,当时我跟随导师来乐山建站,一来便爱上了这座城市。学院的领导们很关心我还主动提出解决我爱人的工作,当乐师、成信大、西华师大同时聘用我的时候,我和爱人一起选择了加入乐师大家庭。”

尽心教学,亦师亦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6年金秋,在幽幽桂花香的陪伴下,曾经的少年又跨入了另一座高校的校门,但这次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来到乐山师范学院的那一天起,他就告诉自己:站稳讲台,要有教学成就感。

刚来师院时,青海银在物理实验楼备课,坐在实验桌前的他会不自觉的沉浸其中,甚至听不到管理员锁门的声音,有时就会被锁在里面。如果有同学来找他请教问题,他就在窗台上给学生们答疑解惑。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青海银听取学生的意见,上课主要采用板书。夏日炎炎,几节课下来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湿。密密麻麻的板书推导过程记录了青海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作为班主任的他常常陪着同学们上自习课,只要学生有问题他总会耐心的解答。不仅学习,就连生活上的琐碎小事,同学们也乐意与这位亦是师兄、亦为老师、亦做家长的“青哥”一同分享。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青哥是一位和学生没有距离感,并且很亲切的良师益友。”

从2016年开始筹建“雷达探测与应用研究”实验室到如今“川西南空间效应探测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每年暑假青海银都和学生在实验室里忙碌实验,不曾休息。到目前为止他的实验室已经送出去了60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有的人去了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的;有的人去了上市公司、IT行业手握高薪。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青海银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从学生选拔到后期培养管理,青海银及其团队对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个学生都因材施教,科学组和应用组并驾齐驱,实验室学生学习激情高涨,成果丰硕。

对实验室里每个考研的学生,从考研资料收集到专业选择,从学校筛选到最后复试,从学生简历到导师推荐信,每一个环节他都不会有马虎半分,像做实验般严谨细致。同事廖周每次看到老师推荐意见栏上青海银密密麻麻的字迹,总是会感慨:“青博士太不容易了,这些看似一件件小事,却能改变很多学生的命运。”在青老师这里,学生的事每一件都是大事。2017级电子信息工程2班的张玉婷说:“青老师每次都会找考研学生交流,针对分数帮我们确定考研院校、准备复试;学习上有任何不懂得地方青老师都会很耐心、很仔细的帮我们答疑解惑。”

青海银说:“我认为,人生的三个境界首先是自我的不断成长,再是有能力帮助身边的人,最后是可以为整个社会谋福利。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当好一名合格的老师,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生铺路。”青海银和团队呕心沥血的付出,不仅为学生们插上翱翔的翅膀,也拉近了学校与外界的联系。青海银团队制作的公共厕所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在社会上获得一致好评,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乐山师范学院。

潜心科研,心无旁骛

2017年武汉大学与乐山师范学院联合共建了西南地区电离层相干散射雷达和流星雷达。在高精尖设备的帮助下,青海银研究了中高层大气风场和温度变化,为高空飞行器提供运行轨道参数;利用地球电磁场监测,为防震减灾贡献力量。为了保障高质量的雷达回波,他每年都会花一周时间对站上二十四根天线进行校准。科学严谨的台站管理吸引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将张衡一号卫星的三频信标接收机的入驻乐师,同时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也将电离层斜侧接收设备加入台站管理。

2020年6月,青海银课题组与中国地质大学陈界宏教授合作,在乐山市井研县青平镇高堰村的大山里开始建设全空域大气动力学观测试验场。青海银和课题组的老师们用双手搭建起了这座在川内都屈指可数的地震检测设备,建设艰辛不言而喻:山路狭窄,大型的挖掘设备无法进场作业,老师们就用小型挖掘机一点点开凿,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开凿到了适合的地基;设备对水平面的要求是波动不能超过五个毫米,没有专业的施工团队,青海银和老师们就亲自砌水平面,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从酷暑到严寒,老师们带着水和干粮一天不落的干了七个月。

雷达站建于偏远山区,羊肠小路坡陡路滑,有些道路的宽度甚至不足两米,只能容纳一辆小型车通过。无数次下着雨青海银开车来雷达站工作时,车子在腐叶众多的陡坡上不受控制地往下陷,让人胆战心惊。纵使棘地荆天、步履维艰,青海银也从未放弃过他的雷达梦,因为在他的心中雷达的一次次回波已经与他的心跳脉搏一样,不可割舍。

一次次的雷达回波是他与茫茫宇宙的呼应、一篇篇认真批注的作业是他与芊芊学子的交流、一滴滴汗水的挥洒是他对伟大人民教师的礼赞。亦师亦友,亦教学亦科研,难以割舍的是雷达情结,始终不变的是师生情怀!

后记

“好,现在我们看黑板。这道题的难点在于……”熟悉的声音又氤氲在那布满书香气的讲堂,少年在荏苒的光阴中像一晃明亮的红烛,在三尺讲堂上,继续为莘莘学子照亮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两千名师生共上“运动会开幕式党史大课”——我校举行第十八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乐山师范学院新闻文化网
下一篇:“党史我来讲”系列短视频一旅游学院走进赵一曼-乐山师范学院新闻文化网
(作者:佚名 编辑:乐山师范学院)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